潘悦 制图达州股票配资
在利率中枢持续下移的背景下,寿险行业正加速产品结构转型,分红险成为险企“破局”利差损压力的关键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业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两月,保险业总保费出现负增长。传统产品缩水的同时,分红险未能及时“补位”,市场对分红险的认知偏差、销售误导风险以及收益不确定性等问题仍待破解。
利率下行 行业力推分红险
据了解,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产生的盈余,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身保险产品。客户在享有保险保障的同时,也有机会获得浮动保单分红。在利率下行、传统寿险产品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,分红险凭借“保底+浮动”的收益特性异军突起。
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人寿保险共推出新产品超170款,其中分红型、万能型人寿保险占比近四成。此外,在120余款年金保险中,分红型、万能型的年金保险占比超三成。
部分头部险企日前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,分红险规模正不断增长。新华保险分红型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从2023年的900万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9.18亿元,增幅高达10100%;太保寿险2024年分红型保险新保期缴规模保费达19.87亿元,同比增长1016.3%;中国平安2024年分红险规模保费约650亿元,同比增长3.7%,其在产品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。
“分红险在我们整个产品结构中的占比会持续增加。”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在此前的中国平安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说,未来分红险在全行业产品结构中的占比将超过50%,目前“这一趋势符合预期”。郭晓涛同时看好公司分红险产品未来表现,“以平安现在的投资回报业绩以及我们整个投资组合来看,我们非常有信心在未来和今年的发展过程中,给我们的客户在分红险上带来超越市场平均的投资回报,进一步增强我们分红险的竞争力。”
新华保险总裁龚兴峰在此前的业绩发布会上介绍说,为应对当前利率环境及财富保值需求,新华保险建立了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和资产负债联动工作机制,不断丰富产品供给,防范利差损风险。其中提到,将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供给,重点加大分红型产品转型,不断推出新的分红型产品,聚焦养老财富管理功能,形成高性价比的、有特色的保障产品组合,从而带动财富保值需求的满足。
中国人保副总裁兼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则表示,人保寿险2025年将加大保障型产品及长期分红、万能等浮动收益型产品供给。
这一转型与监管政策及市场环境紧密相关。2024年9月,金融监管总局将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至2.5%,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降至2.0%。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,在此背景下,固定收益型产品收益空间收窄,而分红险通过“保证利率+浮动红利”的设计,既缓解险企利差损压力,又为消费者提供潜在增值空间。在低利率环境下,险企投资端承压,负债端转向分红险可动态分摊经营风险。
市场接受度仍有待提高
尽管险企积极推动分红险扩量,但保险行业今年前两个月的“开门红”成绩单却不甚理想。行业数据显示,2025年1至2月,保险行业实现原保费收入15154亿元,同比下降1.2%。其中,人身险(包含财产险公司的健康险、意外险)合计保费12716亿元,同比下降2.2%。
华创证券研报指出,保费增速略有承压,主要在于寿险。据其统计,寿险累计保费同比下降3.5%;健康险、意外险均实现增长。
“寿险累计保费同比有所下降,预计主要受分红险转型第一年、预定利率下调、个险渠道报行合一等因素影响。”华创证券金融业研究主管、首席分析师徐康认为。
产品供给增长的同时,市场对于分红险的接受程度仍有待提高。业内人士指出,若消费者对“非保证利益”缺乏认知,可能引发纠纷。
一些市场反馈显示,部分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夸大分红实现率、模糊收益非保证属性的行为。例如,快返年金和分红型增额寿险被包装为“高收益养老工具”,但其实际返还金额可能难以满足小额客户的长期需求,适用人群存在错配风险。分红型增额寿险销售过程中,部分代理人将分红实现率按照100%计算,造成销售误导。
金融监管总局网站多篇消费者提示文章指出,保险产品并非银行存款,消费者应充分了解其产品属性和风险特征,特别是分红险、万能险、投连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,其收益水平具有不确定性,可能远低于预期。有提示称:“未来的保单红利为非保证利益,其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,红利水平是不保证的,在某些年度红利可能为零。”
此外,行业转型初期,部分险企渠道能力尚未完全适配。新华保险坦言,分红险销售需“小步慢走”,尤其在个险渠道需加强内外勤技能培训;银行渠道则可“小步快走”,依托网点快速铺开。“比如在个险渠道,走得慢一点,需要让队伍、让客户更加熟悉这个产品类别;在银行渠道,小步快走一点,根据银行网点、银行客户的需要,尽快部署产品、业务。”龚兴峰说。
面对行业力推分红险达州股票配资,业内人士提示称,分红险的长期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险企的投资回报能力。当前债券收益率走低、资本市场波动加剧,对险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险企未来应不断强化投资实力、渠道转型效能,以及规范销售行为、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。